成功的五種人
在市場博弈中,多少人在揮灑汗水,渴望成功。那么,誰離成功最近呢?上帝是公平的,無論你是不是基督徒,只要肯付出就會有收獲。以下幾種人最容易走向成功的人生。
“在最小的事上忠心”的人(路加福音16:10)
一個管理者若能從小事做起,說明他善于用自己的行動向員工灌輸他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人都注重大事,忽略小事,而主耶穌卻不這樣看,他是看人在最小的事上如何。能在小事上忠心,在大事上自然也能忠心的,主耶穌天國比喻中那個良善忠心的仆人,因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主人便委托他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路19∶17)
如美國“福特公司”創始人福特,就是一個“善小”的成功者。在他大學畢業去一家公司應聘時,同時應聘的人都比他的學歷高,他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希望。但既來之,則安之,他敲門走進董事長的辦公室,發現進門的地上有一張紙,他撿起來,見是一張廢紙,便順手扔進了廢紙簍里。董事長沒有向他提任何問題,當即宣布他被錄用。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家公司,不久名揚天下。后來福特把個公司改名為“福特公司”。
“愛惜光陰”的人(以弗所書5:16)
科學大師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在于業余時間。”汽車推銷大王喬·吉拉德的成功,就與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分不開的。他的成功方式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業余時間:無論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甚至在吃飯付賬、看體育比賽時,他也不放過讓人們知道他就是汽車推銷大王。
光陰是上帝給人的恩賜,善用每一分鐘必然與成功有密切的關系。擠時間讀書擴充知識等于尋找成功之階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現稱血小板)的加拿大醫學教育家奧斯勒,為了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讀書,為自己定下一個制度:睡覺之前必須讀15分鐘的書。這個制度他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之久。共讀1098本書,78235萬字,終使他又成了一名文學研究家。香港的李嘉誠先生的成功,也與他數十年如一日爭分奪秒讀書分不開。另外,圣經中的“愛惜光陰”現代中文譯本又作“要善用每一個機會”。大凡成功人士,他一定是個認識機會并善于抓住的人。
“像是為主作的”,有敬業精神的人(歌羅西書3:23)
基督教認為每個人的職業是上帝賜下的使命和本分,無論他重視什么、在哪里作工,都是為主做的。“天職”和“敬業”精神是新教的優良傳統,也是創造價值的重要前提。一個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既不熱愛又無興趣,甚至漠不關心的人,很難想象出他能做出積極的貢獻。具體地說,敬業表現為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而那些這山望著那山高、常常跳槽的人,就很難講敬業了,也不易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同時,敬業者必是有責任性的人。凡事都推諉逃避或害怕負責任的人,通常都缺乏創造性,更談不上做一些富有建設性或創造性的事情。在創業或經營中有主見,敢于承擔責任并積極開拓創新的人,才有可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心意更新而變化”的人(羅馬書12:2)
在成功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和在失利逆境中依然微笑的人,一定離成功最近。每個人的奮斗歷程必會伴隨失敗或成功,需要正確面對。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即一時的失利并不代表全局,堅持到底,也許就勝利在望。換句話說就是要存心忍耐,奔那擺在前頭的路程(參來12∶1~2)。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于他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能夠“堅持最后5分鐘”。另外,成功是事業和創業中的第一步,而人往往會陶醉在成功面前,甚至頭腦發熱,結果導致前功盡棄。歷史和現實中看到,“失敗在成功之后”的人不勝枚舉。
“看別人比自己強”,能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和批評的人(腓立比書2:3)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人的力量、智慧畢竟是有限的,需要團契之力,靈程、工程都如此。不斷聽取別人的建議、包括批評,才有助于自己走向成功。
要做到這點,必須先了解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客觀評價自己,知道我是誰,我適合干什么,在哪里做更好……這樣,能提出自己“能力清單”,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立足之地,知道自己的弱點,能揚長避短,不好高騖遠,這也是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
以上是圣經中,最易發現的“成功”原則,也許并不全面,但若留心這些,已經足夠幫助我們走向成功了。
——原文標題:從《圣經》中找人生成功的原則,編輯時有變動
上一篇:春節帶最好的禮物回家
下一篇:盡人事,聽天命